近观日本 20

近观日本

周阳(伊格),自由撰稿人。曾在中国主流媒体从事经济、社会和文化类采写和编辑工作。离开媒体后,成立自己的创意设计及数字出版工作室——北京伊朋格工作室,并创办了人文旅行类APP杂志《TapTravel》,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关注与传播旅行地的文明与文化。本网站专栏《近观日本》为2013年在参加BillionBeats的中日儿童影展期间,在日本旅行时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中日文化差异与互通的思索。

微博:http://weibo.com/207071945


(20): 美国村的年轻人

(写真:张朋)

下楼路过酒店大堂时,正好遇到一群结伴旅行的欧美年轻人,都是二十岁上下的男孩女孩,背着鼓鼓囊囊的户外双肩包,皮肤晒得粉红,兴奋地交谈着,也是刚刚到达的样子。

按规定,外出时我们把钥匙交给前台保管,服务员笑着对我们表示了感谢。

“嗨~衣~!”我也点头微笑着回应。

初到日本那几天,我不知道怎样去回馈各种各样的点头哈腰打招呼,总是在事后才想起教科书里那些“早上好”“晚上好”之类的敬语,所以,每次就只会笑着点点头,然后轻声冒出这么一个介于“嗨(Hi)”和”哈衣”之间的奇怪词儿来。

有人和我说:在日本哪里都要点头弯腰,真是好累。不过,我们却非常习惯和喜欢这样的方式。

在国内,面对面走过的陌生人,完全无视是最正常的一种表现,实在是阴差阳错四目交对,赶紧避开也是常见的态度;如果说在大马路上,这样还算可以理解,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也如此,我觉得就有些冷漠和无礼了。大概正因为这样,缺少了眼神这第一步的交流,剩下来要引起对方注意的办法,就只有靠大喊大叫了。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微笑?”我问院长。

“是啊,”院长回答,“因为一路上老能遇到对你微笑的人。”

(写真:张朋)

出了酒店,发现天色已经渐渐暗下来,周围的店铺开始亮灯了,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这些装扮个性时尚的日本男孩和女孩,突然让我想起刚才酒店里的欧美年轻人,后者简直是乡村派啊!

这条街上,不经意走过的一个日本女孩儿就可以做淘宝小店日系潮牌的代言人,不少男孩呢,则直接颠覆了我们对日本男人身高体格的偏见,不是街舞范儿,就是NBA范儿——最喜欢看他们趴在自行车上穿越路口的样子——“他们不会是日美混血吧?”

我们的脚步也跟着轻快起来,恨不能再来个应景的太空步庆祝一下(可惜不会)。一抬头,看见路的尽头,房顶上一尊浅蓝色的自由女神雕像。

“美国村!”我兴奋地对院长说。这正是我们好奇的地方之一。

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们就对它做了很多猜想:曾经的美国大兵兵营?美国大兵最喜欢的日本酒吧街?红灯区?……总之,我们仅有的一点关于美国和日本的历史知识似乎都离不开美国大兵!

实际上,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这里不过是一个到处都是仓库和停车场的安静街区。慢慢的,一些设计师开始进驻这里。尤其是1969年,空间设计师日限万里子开了一家名叫“Loop”的咖啡店,汇集了更多的设计师和喜欢设计的年轻人来到这里。

于是,建立一条“超越心斋桥筋商店街的年轻人之街”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以大阪为根据地的设计大师也加入进来,比如图文设计师黑田征太郎和为日本女性内衣带来革命的设计师鸭居羊子。

紧接着,利用空置的仓库和停车场等租金便宜的地方,销售从美国西海岸进口的二手衣服、牛仔裤、旧唱片、冲浪板和杂货的跳蚤市场和商铺也出现了。

80年代时,在这里可以买到日本少见的美国原装物品的消息,使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纷至沓来,再经过媒体的报道,这里终于成为时尚流行的发源地“美国村”。

1983年,黑田征太郎在美国村的一幅壁画“地球的和平”成为“美国村”的标志。

进入90年代后,大阪“美国村”几乎成为日本时尚青年的麦加圣地,设计界、时尚界、唱片公司都纷纷在这里举办签售、演出和发布活动。

(写真:张朋)

今天,美国街上依然还能看到很多停车场,各家店铺也依旧保持着销售独特商品的风格;还有那些立志成为音乐人、设计师、舞蹈家的个性年轻人,仍然热爱在这里的酒吧和俱乐部里相互认识、结交人脉。

这样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完全由本土艺术家们推动的、四十年来兴盛不衰的街区,虽然和美国大兵没有半毛关系,却更让我们喜欢不已。除了那座荧荧蓝光的自由女神,还有不同姿势的人形路灯,以及目不暇接各种有趣的人——严谨的日本人和美国的街头文化,在这里碰撞出令人捧腹的幽默感,以至于每次路遇一个帅哥,我都有想和他打声招呼的冲动:“Hey, man, give me five!”(不过,一想起院长遇到美女也可能有类似的想法,我就放弃了这个尝试。)

当然,美国村可不仅仅只有美式的街头文化,它丰富的层次感总能给我们惊喜。

比如那个街边的漫画书店——其实,只是一个自行车停车场旁、并列摆放的十来个可移动的铁皮书架,上面堆满了各种题材的漫画书,没什么特别的人看护,只有一个看停车场的老人而已;又可能是担心下雨会淋湿书籍,所以书架外都披着一件“雨衣”,这就是所有的安全措施了。

夜晚八九点了,仍然不断有路人停下来,看书或选书。他们并不都是时尚的年轻人,更多是生活在附近的中年人,算是下班途中的娱乐项目吧。在这样时尚的街区里,这些人静静地在路边翻着漫画书,真是很有趣的一幕。

在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日本的漫画出版业仍然养活了那么多高质量的漫画家和插画师,这样的街头小景足以说明问题了。

(写真:张朋)

正走着,前面的行人突然停下来,朝向路边毕恭毕敬、双手合十鞠了鞠躬,一言不发又继续前行。还以为是和店里的人打招呼呢,走近一看,才发现墙里嵌着一尊小小的地藏菩萨的佛龛。

地藏菩萨在日本是非常多见的,大多都是为保佑行人和儿童的安全,因而常常会出现在路边和路口。

这个佛龛虽小,但看上去应该是每天都有人打扫和清洁的,车水马龙中居然也一尘不染,不禁让人又生出些感慨来。

佛龛前的灯笼也亮起来了,静静地,融入在美国村的五光十色中。关于美国村的万象,后面慢慢聊。

近观日本 過去記事一覧

近观日本 20
近观日本 19
近观日本 18
近观日本 17
近观日本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