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日本 18

近观日本

周阳(伊格),自由撰稿人。曾在中国主流媒体从事经济、社会和文化类采写和编辑工作。离开媒体后,成立自己的创意设计及数字出版工作室——北京伊朋格工作室,并创办了人文旅行类APP杂志《TapTravel》,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关注与传播旅行地的文明与文化。本网站专栏《近观日本》为2013年在参加BillionBeats的中日儿童影展期间,在日本旅行时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中日文化差异与互通的思索。

微博:http://weibo.com/207071945


(18): 地下铁的大叔

(写真:张朋)

早在国内的时候,几个日本朋友就告诉我们:大阪人和其他地方的日本人不太一样,他们的表情动作很夸张,常常好像演戏一样。

“你们到了那里,一定要去看看,是不是这样。”朋友们说。

至于为什么,似乎又没人知道了。我觉得这种说法应该和中国人常说的“北方人很豪爽”,“南方人很细腻”是一样的初衷,那就是“这样介绍既显得内涵丰富,又不至于罗了八嗦”。

实际上,我倒并不觉得有这样的规律,每个地方都有各色各样的人。但我还是抱着“看看大阪人到底有什么不同”的心态,开始了大阪的旅程。

从新干线下车后,我就变身为院长的导航。规划线路和认路带路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出发前,就已经下载好预订酒店的信息,包括名字、外观、地图和线路,再加上大阪的地铁和新干线是直接在地下换乘的,所以,只需要先找到subway的字眼就可以了。

但我还是低估了线路的复杂程度。大阪一共有九条地铁线路,刚到的时候,我还不能找到快速辨别这些线路的方法,只好心中默念着“四つ桥线……四つ桥线……”,眼睛紧盯住这四个字一刻不离——这些字全都认识却又毫无意义,好像电脑的乱码一样,两旁一切类似的字母或汉字,都会形成干扰。

实际上,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颜色和英文字母来辨认,而不用管它什么四つ桥线还是御筋堂线。比如我们要乘坐的是Y线,它是深蓝色的,要到达的心斋桥站是Y14站,所以,只用找到深蓝色图标的Y线就好了。这样简单的办法,是第二天才熟练掌握的。

在新干线出闸机的地方,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小插曲。一直沉默跟在一旁的院长突然提出了一个“过分”的要求:“这个票放进闸机后,我们就没有发票了吧。”

我们站在一旁默默观察了一下,发现有的人会拿到退出的票,有的人又没有。

(写真:张朋)

看见闸机前站着一个戴帽子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我走了过去,“您好,我们是从新干线下来的,现在要去坐地铁,这里出去可以吗?另外,这个票我们放进这些机器里,它还会从那头出来吗,因为我们想要保留它做发票?”(英文)

问完后,我才注意到,面前这个工作人员年龄好像已经六十左右的样子了。这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以及“复杂”的英语,他能明白我在说什么吗?

老大爷果真没有听懂,事实上我的问题还给他带来一阵小小的慌乱无措。

为了完成院长的指示,顽强的我再次出示了手中的车票,指着前面的出口,又比划了一遍:“这里?放进去?出站?”(是的,为了不再为难老人和我自己,我私吞下了后面那个棘手的问题)

“#@¥%……%¥#¥%%……¥*……%……”老大爷回答了什么,我其实也完全听不懂。他的手指着闸机。

“谢谢,谢谢。”我决定不再纠缠,义无反顾的穿过闸机,边走边招呼院长也赶紧出去。

“他怎么说,他怎么说……”院长还在问,我已经出到站外,我们的第一张新干线车票的确被没收回去了。

这一刻开始,我担心的不是以后还有没有发票的问题,而是在日本的沟通和服务问题。因为我可不想除了院长,和谁都不说话。

虽然在福冈有过购买地铁票的经历,但身边有人没人就是不一样。独自面对线路图和购票机的时候,一开始还是一头雾水。

很多国内的旅行攻略都有教大家直接在服务中心去购买一日券或几日券之类的,不用每次下地铁都买票,既省去每次计算票价的麻烦,还可以有些价格上的优惠。但我们因为还没有确定在大阪会去哪些地方,又更喜欢步行,所以决定暂时不考虑这样的方式。

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去一个地方旅行,通常只会定下旅行的主题和想要了解的问题,围绕这个主题和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圈下大致的范围或几个典型的目的地,并不会去按照景点来预先设定路线,然后按路线点对点地赶路。这样一来,我们最理想的交通工具就是步行了,常常看到一个路口有意思,就一头扎进去,走到哪儿算哪儿,只有地图是唯一的帮手。

回想起来,这样也的确会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情,也能更快的融入当地的生活。

以在地铁里买票而言,当我很快了解到如何看票价,如何现场就能从好几条换乘线路中找到价格最低行驶最快的方案,甚至还可以帮助到其他外国人时——是的,我有一次还帮助过其他的中国年轻旅行者,他们用英语向我们寻求帮助——我们越来越有生活在当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可以和不同站点的工作人员打交道,更多了解他们的服务方式。

(写真:张朋)

说回日本地铁里的自助终端机。相比较北京而言,日本的自助值机界面要复杂得多。因为日本的地铁线路更多,而且分段计费,且有不同的运营公司。一些大的枢纽站,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有些终端机只售某个运营公司的票(在东京遇到更多),不换乘的话,就直接在这样的机器上购买就好;要换乘的话,则需要找到有更多线路的值机,先选择线路,再选择相应的票价,然后是搭乘人数,最后投币。

大概是由于北京地铁的单一票价(国内其他城市的也都比北京复杂),我们多少有些懒惰了,所以一开始看到这些线路啊数字啊,真的是觉得头皮发麻。我毫不犹豫的向站在终端机附近的工作人员寻求帮助。让我惊喜地是,在地铁里遇到的工作人员,不论老少,英文似乎都比在大阪车站闸机旁的老大叔要好一些。了解到我们要到的站点后,又询问了我们的人数,工作人员非常简洁地告诉我们,“230,460 for two.”——几乎每次他们都会帮我们做完这道算术题。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酒店旁地铁站下的一位老大叔(哈,又是一位老大叔)。他总是满脸笑容,声音温柔,身上背着一个装满了各种地图和资料的大包。

“哈衣,ちょっと(请稍等),”知道我们是外国人,老大叔立刻从大包包里——好像从机器猫的口袋里一样——拿出一大摞不同版本的地图,先问我要看日文的还是英文的?(日文的好处是所见即所得,英文的好处是能张口念出来,个人经验觉得,中国人还是日文的好用)

我说要日文的,老大叔就从中飞快地翻出一张日文的。

然后,又仔细询问我们去那里要不要登上城墙,还是只是在城外看看就好,因为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线路和出口,自然也会有不同的价格;

我说要登上城墙,老大叔又变戏法一样从口袋里翻出一张目的地周边的地图(天知道,难道他会神算?),用笔给我划出线路,直到确认我们明白,最后才告诉我们票价,“那么,你会使用购票机吗?”

“yes,thanks, thank you so much!”这个so much是我绝对发自内心的。而老大叔的笑容和鞠躬让我感觉:不应该是我们接受了他的服务而要感谢他,而是因为我们向他寻求帮助、让他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要感谢我们。

因为我们每天出发的时间,似乎都是老大叔当值的时间,所以好几次都看到他在那里微笑着服务别人,以至于渐渐地产生了亲切的感情,感觉在这个城市里有了熟人,有种不同寻常的安全感。

实际上,我一直好奇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这样大的人流量、复杂的线路和计票系统,似乎从没有发生过拥堵或者吵闹,再想想即便是北京那样的简单,每天堵在闸口不知如何使用地铁卡的人都不计其数。

日本地铁就是日本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除了服务中心这样的地方,值机旁、闸口旁都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好吧,也许你会说,中国也一样啊。是的,如果有人在,就算有服务的话,表面上,中国的确也一样,其实中国还比日本多一样呢——安检人员。

(写真:张朋)

我的观察,发现日本地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大概和三方面有关:

其一,是数字化。一开始在我们看来相当复杂的票价系统,渐渐熟悉后才发现,其实非常简单,比如说,从A站到B站,无论中间转乘多少次,你只需要看B站头顶上的数字,就是票价了(其实往往会有两个数字,成人票和儿童票)。除非要在地铁、电车和铁路系统之间换乘,通常其实根本不用计算。

这还不算典型。比如,北京地铁的各站站名就没有数字化标识。这对于外国游客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即便用英语发音念出“东大桥”的名字,对于老外来说,也是毫无意义的,但是A9这样的数字,却是明白无误的:A号线第9号站。数字,是国际通行的语言。

还有一种猜想也可能与数字化有关。这是在影展期间的一个发现,我发现每一次影展都有专门的人在做计数工作,计数结果非常精准而且必定会成为下一次工作的目标参考。那么,那位老大叔听说我们要去某个地方,就能立刻从包包里翻出那里周边的地图,是不是其实也基于这样的统计工作呢——比如,当他们发现在这个站点询问某个地方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在包包里加上一份相关的指引地图了。

再说二,是图形化。比如,在自助终端上,并不需要切换什么中英文,我一眼就能看懂“成人票”“儿童票”“一个成人和一个儿童”,“两个成人”或者更多的乘车组合——日本人不厌其烦的画出了大人和孩子的样子。由于上面所述的计价方式,所以在自助终端上,就连站名也不需要看了,只是在7-8个价位档中做一下选择题就好了。

图形化和数字化,使日本这个英语很不流行的国家,有了一种方便的国际语言。实际上,日本公共服务中图像文化之发达,在整个旅行中都给我很深的印象。他们尽量让图形简明易懂,还生动有趣,在不同的情景下,有不同的功用,甚至传递不同的情感和情绪。

第三当然还是人。日本的服务岗位分工之细致,令人发指。但就是这样的琐碎和机械,工作者依然保持着非常高的热诚和水准——关于这样的小插曲和小画面,以后还有一大把一大把的机会来分享。

那天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安田笑着说,“这只是专业精神啊。”可在我看来,这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是非常有意思的。说来话长,慢慢再聊。

仅靠服务体系就能让一切井然有序吗?或许,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日本人“不要莽撞”或者“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意识,也在发生作用。

在巨大的地铁线路牌下,认真看线路查找票价的人,并不只是外国人。很多日本人也一样仰着头站在那里。或者,也和我们一样去寻求帮助,直到搞明白了,才会去操作自助购票机。

记得有那么一次,我是太自信了,没细看就“霸”上了一台机器,可界面上怎么也找不到相应的票价档,对着屏幕发了半天呆,在页面上前进后退了好几次,又换院长捣鼓了好几次,才想起抬头看看,原来这台机器是专售另一条线路的,是我们弄错了。

再一转身,身后一米外,静静站着一个日本人,等我们。

这就是不乱的原因——当然,事情总有两面性,那是后话了。

(写真:张朋)

近观日本 過去記事一覧

近观日本 20
近观日本 19
近观日本 18
近观日本 17
近观日本 16